三路猝发,则敌军必然顾此失彼,一定有一线是松懈的,这一边主将自然就算是占了便宜。
不过屯集重兵的地方自然是重要的城池,只要能打下来,当然功劳更甚。
齐昭昀的东路,就正好往前推进没有多远,遇上一路重兵。
是时中路和西路也已经交战,无暇他顾,这一线只靠齐昭昀一人支绌。
这是个大好机会。
自从齐昭昀输诚入降,就再也没有统兵作战过,当年威名到如今七零八落,不剩多少了。
就算有不少和他交过手的人,包括顾寰,对他多加信任,甚至吹捧,但到底没有仗打的将军不是将军。
何况他手中无兵无饷,光凭嘴说并没有效用。
赵朔等闲又不愿意派他出征,于是武职转做文职,齐昭昀天生有大才,不管是修撰史书,还是收整人才,甚至上书出谋划策,倒也做得挺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过这样别人也就更不认为他能征善战了。
他自己倒说不上在意这些,要是为了名,天底下还有比殉国忠臣听起来更好听,更凛然不可侵犯的名吗?
要是为了利,他也看不上眼前。
所以要说公忠体国没有私心,他大概输就输在不算真心实意忠诚,但一向不会挑拣,更不会给赵朔脸色看。
到底君臣二人磨合出头,赵朔松口派他北伐,自交心之后总算是更进一步,到了君臣互信的地步。
旁人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微妙真意,曹禤是最清楚的,颇为欣慰,甚至破格多对齐昭昀说了两句话,也是替他高兴,也是觉得国家有幸。
自来君臣之间有恩有义,也有情分。
多年相处,脱略君臣,以朋友相处虽然难得,但也不是没有,赵朔和曹禤就是个例子。
曹禤虽然从不以此自矜自傲,然而分量比一般的丞相更重正因还有这个缘故。
他说的话,哪怕只是透一点意思,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