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者,想想就够了。
”
露西露出一副“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的表情,男编辑连忙为自己叫屈,“这是人之常情啊,你想一想,给拉维妮娅和埃德蒙互换一下性别,想象一个英俊帅气的男士爱上一个无情的女人,能为她付出一切,而那个女人为了另一个男人毫不留情地伤害他,难道你不会想着要是我是那个女人就好了,或者,让我进到故事里,我能让他更幸福吗?”
露西愣了一下,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果是这样的故事,我好像能理解了。
”
不得不说,看到这些信件对改动结局的畅想,三名编辑都有点心动,男编辑试探性地问道,“这个结局……就没有一点可以改动的可能了吗?”
“这个结局……就不能改一改吗?”与《女士月刊》一样承受压力的,还有征文活动的主办方们,原本一场普通的征文活动,突然因为《拉维妮娅》的发布而成了舆论的焦点,虽然它发布才不到一周,但那些俱乐部的赌局已经将它视为本次活动夺冠的有力竞争者。
这原本是主办方喜闻乐见的,如果他们没有收到那么多骂声的话。
因为这篇小说是为了征文活动写出来的,所以,那些被气到的读者们,将征文活动视为他们痛苦的罪魁祸首,指责他们“没有眼光”“不顾及读者感受”,甚至有人把主办方与作者一起列为“加害者”。
有的读者愤怒地表示,征文活动成了“让人痛心的催泪剂”。
主办方真想大喊一声“冤枉啊!”
一位编辑愁眉苦脸地补充道:“这本小说本应带来口碑和宣传的,现在一切都变了,读者们不再关心谁能获奖,谁能成为赢家,他们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被这样对待?’”
“其实那些投注的人们还是很关心谁能赢的,”另一位编辑补充道,“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拉维妮娅》让读者认清了花花公子的真面目,从此以后,”他读着其中一封信,“读者’每次看到浪子文学,我就会想起埃德蒙,他毁了我对浪子的所有期待‘,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呀!让女士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是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他们却高兴不起来。
“你不能既留着蛋糕又把它吃掉,”一位资深编辑安慰道,“哪有什么能两全其美的好事呢?”
“那么,它就是冠军了?”一位同事低头沉思,最后问道。
“从它带来的社会反响来看,”另一位回应道,“的确没有其他作品能和它相提并论。
”
虽然活动尚未结束,但如果没有其他作品异军突起,那它的冠军地位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不过,它的结局确实挑战了读者的底线。
”曾读过《拉维妮娅》的编辑忍不住说道,“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与作者沟通,做个文字访谈,看看能否调整一下结局?毕竟如果这篇小说成为征文活动的冠军,读者们一旦知道,肯定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
一本带给他们极大愤怒与痛苦的故事,竟然最终成为主流征文活动的荣誉象征读者们肯定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
“有道理,”为了给自己减小舆论上的压力,编辑同意道,“其实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