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节 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

首页
    一种情况小得多。

     为什么呢? 我想不难回答:因为他坚信没有陷井,所以注意力会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当他踩到陷井后的第一反应,我想各位应该都亲身经历过。

     那就是当自己遇到一件从来没想过可能发生的事时,第一反应不是害怕,也不是无所谓,而是懵懂。

     然后才可能是害怕和痛苦。

     我想,当一个人懵懂的时候,应该是感受不到痛苦的。

     所以,他所经历的痛苦,要比前一种情况要少一些。

     前一种情况是从头到后都痛苦和恐惧;而第二种情况至少第一反应不是痛苦和恐惧。

     所以,综合起来看:当坚信一件事的时候,容易转移注意,不会纠缠和焦虑;即使失败后,痛苦也少一些。

     两全其美。

     这对于那些承受不了稍多赞美的病态人格来说,也是如此. 他们在面对稍多的赞美时,和面对打击一样,是难以承受的,异常不安. 但如果像上述那样:开始无条件自信,没有过多关注如果获得他人的认同,也只是一份意外而懵懂地惊喜而不会太过不安和焦虑. 对于疾病来说,同样遵循这个答案。

     这就是统一矛盾的唯一答案。

     再比如说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态度. 他有时会把心理医生当成完美的那100分. 如果有人反对心理医生的理论,就像要他放弃考100分那样焦虑和强迫. 同理,他也只要坚信心理医生是完美和正确的,就足够了. 再深入一层,心理医生就是他父母的替代. 他只要坚信父母永远是爱自己,自己永远是父母独一无二的孩子便可. 这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可见:患者看到某些模仿自己心理医生的现象和人,或者说了他根据心理医生的指导,领悟出来的东西,会深恶痛绝. 其实就是:他害怕那些人模仿自己,抢走自己的父母.(根源来自兄弟姐妹之间,对母爱的分享;更深一层是因兄弟姐妹的出现,意外暴露了原本只最宁静、最朦胧美妙的母子之情,意外地导致“外来侵扰”。

    母爱隐秘地转移到外界。

    从此极为关注兄弟姐妹对母爱的分享,嫉妒与攀比之心由此产生。

    ) 只需坚信便可,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但如果不知道这层心理含义,常人甚至包括大多数心理医生可能就会教导他:“你太小气了!自己领悟的东西,别人就不能领悟了吗?“ 但事实上,自己的父母,能够为别人所有吗? 肯定是不能的. 患者的执着没有错,问题只在于对这份执着不够自信,一定要寻求证明. 但是,却不要以为问题就到此结束了。

     我所说的坚信,绝不是普通的那种信心,而是一种近乎无条件的信心。

     对于过度思索一些细微事件的强迫症患者,过度思索人生意义的抑郁症患者,这种无条件信心尤其重要。

     可是,到底什么是普通的信心?什么是无条件的信心? 有何区别?该如何恢复? 坚信考100分,这只是我举的一个过渡例子而已。

     大家可能极易理解成: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只需坚信一定成功便可既不焦虑、也不会失落。

     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那些考验你的人,一般都是外人,你再坚信,也不能达到无条件。

     如果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坚信”,而不是依靠记忆,不可避免会是生硬的。

     而应把这种“坚信”从外界转化到一个真正“无条件”的地方——血缘——一种确曾有过、与生俱来的记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