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6章

首页
    歌,而是这些孩子中竟有大半是女子! 八九岁的小女娃放在寻常人家都是可以帮着家里做家务、带弟妹的年纪了,再年长些则要谈婚论嫁,更不好轻易抛头露面。

     “平川城的百姓竟允许她们进学堂读书?”一位南边来的客商惊奇发问。

     旁边有个卖麻辣兔头的摊子,摊主一边卤兔头一边笑呵呵地回应:“我们平川的小娘子不仅可以读书,还能当官呢!” 客商倒吸一口凉气。

     看到对方眼中的敬佩之色,兔头摊主禁不住现出几分骄傲。

     实际上,平川城最初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远不像如今看起来这么顺利。

     不光女童,就连很多男娃,家长们都不愿送进学堂读书,而是让他们去搬砖、挖煤、摘棉花,能多赚一文就赚一文。

     最后,还是楚溪客想了一个“连环计”。

     首先,他让楚记食品厂、平川棉纺厂以及三关口商业街等贴出一份联合招工启示,明明白白地写明各个职位的要求和待遇。

     百姓们惊奇地发现,“管事”的工钱居然不是按月算,也不是按日算,而是按时辰!一位普通管事一个时辰的工钱就抵得上普通工人一整天了,更别说对技术要求更高的设计师、雕刻师等。

     就在众人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家孩子也能做到“管事”的位子时,紧接着便发现――成为“管事”有学历要求! 当然,结合这个时代的情况,楚溪客对此做出了特别说明:这里的“学历”不仅是学习四书五经,也包括相关技能和经验的考核。

     可是,要想获得“学历”,少说要学三年,多了则是九年,倘若把这九年的时间用来赚钱,就算成不了管事也能赚很多了。

     送娃娃去上学,真的划算吗? 就在百姓们犹疑不定的时候,楚溪客又发布了第二项“劝学政策”―― 家中有一个孩童上学的,每旬有一百文“笔墨补助”,家中有两个孩童上学的,则增加到每旬一百五十文,以此类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