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6章

首页
    村中住的除了屯田兵的家眷,还有很多棉纺厂的员工。

    家中的大人们种棉花、纺棉线,孩童们便从小树立起将来成为山水衣设计师或者高级染匠的决心。

     砚台村,距离平川城最远,人数还很少,可以说是切切实实的“小山村”。

    然而,这个隐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住的却是经验丰富的采石工和雕刻匠人,每一位都享受着官府发放的“人才津贴”。

     石炭村,同样坐落于贺兰山下,村中百姓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生,看似灰头土脸,实际富得流油。

    归根到底是因为楚溪客从不压榨矿工,还定了“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规矩,让每一个辛勤劳作的百姓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除此之外,便是东西盐湖村了。

     东盐湖村紧邻吉兰泰盐湖,西盐湖村则在花马池盐湖附近,基于盐湖的特殊性,村中没有普通百姓,全部都是贺兰康信得过的部下、退伍或伤残的兵士以及他们的家眷。

     从村名就可以看出,平川城如今的支柱产业都有哪些――占城稻、草棉、贺兰砚、煤炭和精盐,被外界誉为“平川五宝”。

     楚溪客听了还挺不乐意。

     “平川城的宝贝哪里只有这些?大豆油、干脆面、北瓜、麻山药,还有麻辣兔头、平川烤羊肉不都是吗?” 此刻,楚溪客正站在城楼上,叽叽咕咕地向他的王妃抱怨。

     钟离东曦抿着笑意,温声调侃:“嗯,都是宝贝……吃食。

    ” 楚溪客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说好了要为他的王妃打下一片江山,不知不觉,这片“江山”竟大部分都被吃食占据了。

     暮鼓敲响,学堂放课,工厂下班,农人归家。

     这一时刻,平川街头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便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学子们了。

     首先是学堂的幼童,每个人都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戴着小黄帽,在助教的带领下排成整整齐齐的两列,嫩嫩的小嗓门大声唱着校歌,一路归家。

     最令外乡人惊叹的还不是孩童们的校服和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