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希望高素之回京的朝臣,立马抓住机会,请泰始帝恩准楚王的上书,又明里暗里地提示泰始帝,齐王是圣人与天人间沟通的桥梁,齐王没在长安的这一年,都不曾有土豆、红薯这样利国利民的作物出来,可不就是离得太远?
方士们自知不能再进一步催动泰始帝了,高望之那处也没有办法。
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默默无闻的高慎之会杀出来。
除了面对高素之即将回京的噩耗,另一问题也上浮了。
楚王就藩了,那他们呢?泰始帝会不会也心血来潮让他们回藩国?要真是如此,那就无缘储位之争了。
怕被风波卷及自身,魏、晋王的党羽难得安静了下来。
十月中旬,泰始帝允许楚王高慎之就藩,而催促齐王归京的消息也传到了苏州。
见高慎之如此识相,高素之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不过她也没急着返程。
在等待消息的那段时间里,系统商城终于刷出了她想要的新东西——但交易的东西是太湖相关的资料,另一个位面的人需要知道古时太湖的状况。
高素之忙碌了将近一个月,总算是达成交易的条件。
而在她启程返回长安的时候,抚州刺史许枚的上书并着玉米一起快马加鞭运回京城了,只说是抚州境内发现一种新型的作物,在长达大半年的研究中,他判定此物可做粮食食用。
上书将其做“祥瑞”上禀告,歌颂泰始帝的功业和圣明,搔到了泰始帝的痒处。
齐王高素之固然是天人之间的桥梁,可就算没有齐王在,各地的好东西也会接二连三冒出,不是吗?这让泰始帝心中那隐秘的对高素之的忌惮稍稍降了下去。
等到玉米入京后,泰始帝先告太庙,又祭祀上帝,将玉米种留给司农寺研究。
至于抚州刺史许枚,因献种有功,被拜为弘文馆学士,由地方入京来,在门下省担任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是侍中的副官,一旦侍中缺任,便是门下省的长官。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