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一处上,派出五百人马,悄悄靠近葫芦河附近,打算伺机偷袭,阻挠筑堤。
这天刚好正遇着王彦奉旨前来视察浚河工程,一路沿河而上,渐渐离开了大队,靠近辽兵埋伏的范围,辽兵看到来者前呼后拥,罗伞遮阳,定必是个不小的官员,一声呼啸,蜂涌而上,直奔王彦杀了过来。
这王彦可是个在沙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物,这种场面是见得多的,不慌不忙,指挥身边的卫队上前迎击。
这些卫队虽然只有五六十人,但也都是千挑万拣选出来的勇士,见有辽人来袭主将,哪敢怠慢,便一字儿排开,迎了上去。
再说那边近处的浚河工地上,看见前面的巡察天使遇袭,一声喊,四处响起一片锣声,哪些正在浚河筑堤的士兵听到锣响,都纷纷丢下锄头抄起枪刀直奔出现了辽兵那边去了。
原来这锣声是张藏珍近日定下的暗号,一但现有辽兵来袭便立即鸣锣示警,其它工段的人听到锣响也必须立即响应,拿起武器前去参战。
那五百辽兵刚刚冲了向前,正要与王彦的卫队交锋,突然到处响起锣声,接着,四面八方人声鼎沸,似有千军万马蜂拥而来,也不知道周军布下了什么天罗地网,吓的心惊胆战,各各拨转马头,回身就跑。
幸亏还算知机快跑,待到四面八方周军合围时,辽兵大队早已跑出圈外,只损了三几十人马。
这一趟虽是损失不大,但却吃惊不小,往后也不敢再下葫芦河来犯险了,河南百姓这才得到暂时安宁。
王彦当即把这事奏禀皇上,皇上听了,开怀大笑道:“好!好!好个张藏珍,想的好主意,把葫芦河作长城使了,朝廷花费的不多,国家得益却挺大的。
好主意!好主意!”
接着下旨:把李晏镇划为静安军屯垦区,张藏英仍任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外,更升任为静安军节度使,负责葫芦河第一线防务。
此前,汉帝刘承钧在潞州吃了个软钉子,不敢轻举妄动了,晋阳那边暂时相对平静:如今,辽人在葫芦河又碰了个硬钉子,河北一路也暂时安宁了。
朝臣们均歌颂升平,但周帝深知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他更由于高平一役因军需不足而致功败垂成,甚觉遗憾,更萌生了尽快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又知道以范质等为的一班文臣,均恐怕连续战争会导致国家经济困乏,因而他们大多是希望暂缓动战争,也可以说他们是“主和派。
”朝廷上“主和派”居多,皇帝的一统大计就很难实现,因此,必须起用一些“主战派”。
周帝想了个办法:一日,坐朝与几位宰相论政,周帝道:“朕经常思考治国之方,一直未得最佳良策,寝食难安。
自唐,晋以来,尤其是东吴西蜀与幽州辽人,更是屡屡与我中国对抗,致令国家分裂,难成一统,宜令近臣出谋划策,各尽才智,每人写两编文章,一编题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一编题为:开边策。
呈朕阅览,亦乃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
”
皇上此话一出,这话就等于如今说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般的,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