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重贵听了,又与几位朝臣商议一番,朝臣大多附和此意。
?于是,便一连下了四道圣旨:
第一道旨:令北路招讨兵马大元帅景延广火率邺都兵马,奔赴定州,统领各路兵马迎敌。
第二道旨:令泰州雄州二支人马火与定州合兵一处,听从高行周调遣。
第三道旨:令恒州节度使杜威,率所部兵马继后,听从景延广调遣。
第四道旨:令晋阳留守刘知远率部从土门出兵,进袭幽州,以牵制辽人后方。
那第一道圣旨到邺都景延广处。
景延广心想:“辽国来兵,不过三万,恒,定,泰,雄四州,合共有兵三万有余,足够迎敌。
”心中也计较着四州不服自己调遣。
万一自己亲自前去,调动不灵,反为不美。
因而再三拖延,不愿兵。
第二道圣旨分到定,泰,雄三州。
那泰州守将皇甫遇,雄州守将石公霸手下虽统兵不多,但都是本州的节度使。
先皇在日,皇甫遇曾领太子太师之职,如今太子石重睿虽未继位,但他太师之职未除,是一忠贞之士。
那石公霸出自沙陀,早年跟随郭无为左右,极备亲信。
也是一条硬汉。
不过近年朝廷奸佞当道,群小用事,被疏远了。
如今见是朝廷圣旨亲临,不敢怠慢。
各率三千兵马奔赴定州。
此时赵延寿引着三万大军,正浩浩荡荡杀至定州,赵延寿知道高行周是一员骁将,不敢造次,本来是打算绕过定州,直取邺都的。
无奈高行周把人马在通衢大道?营,堵住了去路。
便在距城五里处一字儿排开,安营砸寨,
高行周见皇甫遇,石公霸二将亲率兵马到来,喜出望外。
命皇甫遇领泰州之兵作左军,石公霸领雄州之兵作右军,自领三千定州人马作中军,在城外立寨,作掎角之势。
城中二千定州步兵与此前二州派来的一千步兵共守城池,准备强弓硬弩,以作后盾。
景延广心恨三将不服自己调遣,但皇上有旨,不敢不来,又知前线三将都是资深将领,自己将兵前去必然调拨到他们麾下,自己就成了空头司令了。
因而领了二万邺都兵马,来到望都驻下,声言作后援,却不再向前了。
次日,赵延寿领兵亲临阵前要会高行周。
高行周昔年曾在赵延寿之父赵德光麾下,今见赵延寿相邀,便领了数骑人马,出到阵前,拱手作礼道:“两军相对之际,少将军召唤末将,未知有何见教?”
赵延寿高声说道:“高将军!当年家父在日,待汝不薄。
如今本帅领兵要灭石晋,不想与尔兵戎相见。
你可收兵入城,互不相犯。
再者,如能率众前来投我大辽,本王当在大王驾前奏请给你加官晋爵,同享富贵。
何必跟着郭重贵那傻小子。
”
高行周答道:“少将军此言差矣。
高某受先皇知遇之恩,只知肝脑涂地,尽忠王事,岂能叛逆。
再说这辽人狡狯,素不信任我中原,就是赵老将军,降辽多年,直到老死辽邦,至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