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2章

首页
    直就像是为说书人们量身打造的一样,一篇一篇独立连载的人物故事不仅大有可讲,并且内容都还非常接地气,情绪饱满,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他们听得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悲苦恸然,时而怒发冲冠,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书中之人一样。

    更有性情之人,在听到穆家满门英烈只剩八十老母尚问吾儿勇否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把后槽牙咬得咯吱咯吱直响,看上去恨不得现在就冲到山海关杀敌报仇。

     待一场评书结束,很多人都还意犹未尽,高声嚷着让那说书人再多说两段,他们有的是打赏。

     每每这时,说书人也只能露出一脸苦笑,拱手道歉。

     是他们不想讲吗? 晏河清这个原作者都没写接下来的内容,他们这些说书的,那还能怎么办? 于是乎…… 为了他们的饭碗,说书人们也纷纷撸起袖子,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催更大军中。

     晏河清!快快更新!! 你再不更新的话,他们讲来讲去还是那几个老故事,嘴皮子都要讲烂啦! 不仅如此,还有的说书人还会在一场评书讲完、观众们仍怅然若失意犹未尽的时候,冲在座诸位一拱手,坦然说明没有下文的原因,并恳切邀请诸位一起给《东方京报》和《爱民报》的编辑写信,让他们多多催稿,造福你我他。

     最后,最大赢家竟成城中各大邮局老板。

     为了表示感谢,他们还特意做东,请了许维新和许晓明吃了一顿饭。

    当然,这些人最想请的肯定还是晏河清本人,不过想也知道,乔镜是绝对不会去参加这种应酬的。

     在饭桌上,几人笑眯眯地表示多亏了晏先生,现在贵报社已经成为我们邮局最大的合作伙伴了。

     许维新:“…………” 他现在只要一想到每天如雪片般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就头疼,这些信件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就算把它们当柴火烧,都足够三口之家过上一个冬天! 再加上几次加印全部卖空,报社的收入翻了一倍还多,许维新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重新租一栋楼,或者把楼下的花园餐厅包下来,拓宽一下报社的办公场所了。

     而且有了前几次的经验,许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