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神秘人转身就走的背影,许维新愣了片刻,这才反应过来,赶紧加快脚步跟上。
虽然对于面前这位就是写出让他拍案叫绝文章的作者本人十分不可置信,但许维新在心里告诫自己,人不可貌相,而且看晏先生这样从容淡定的隐士态度,一看就知道是位深藏不露的文学大家!
许维新这样想着,原本有些疑虑的心也不禁安定下来,反倒是对晏河清又多了几分敬佩。
……但实际上,乔镜只是觉得多说多错,所以尽量不开口罢了。
他也没想到,居然还能给许维新造成这样的错觉。
两人来到报社楼下的花园餐厅坐定,许维新还主动给乔镜点了一壶茶。
“晏先生,我”他迫不及待地刚要说话,突然,许维新看着坐在对面的神秘人伸出手,把用来遮挡面容的墨镜、帽子和围巾一一摘下,露出了一张年轻到甚至有些过分的干净面孔。
他顿时哑口无言。
面前的少年有多大?许维新难以置信地想,二十二?二十?还是要更年轻?
与此同时,乔镜也在观察着许维新。
他会选择给《东方京报》投稿,当然不是因为一时心血来潮,或者只是单纯的离学校近方便。
乔镜来之前也有好好了解过一番这家报刊的创始年份、主办者、发行所、代售点和刊载小说基本概况等等重要信息的。
尤其是这家报社的总编辑兼小说栏目的负责人许维新,更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东方京报》的小说栏目是三年前新增的一个版块,而它的创立者,就是眼前这位穿着一身灰色条纹西装、还一丝不苟抹着发油的严肃男人。
他增设这个栏目时,就说过希望能用白话小说这种新颖的文学体裁“警世醒人”,但几年下来,栏目内很少有什么出彩的作品,对于报刊的销售量也并未起到太大帮助相比之下,《东方京报》的演说版块就要精彩许多。
那些文坛政界的大人物纷纷在该栏目内发表文章,对国内外的时事发表议论,并在报纸上互相用犀利的语言批驳对方的思想主张。
然而,能看懂这些评论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普罗大众还是更喜欢看一些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来当做茶余饭后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