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得有些头昏脑涨,听完之后围了上来,只见上面图文并茂,一条长长的轨道上,有一辆奇怪的马车,车体有些窄,还有些狭长。
车前面,有几匹骏马,白时中愕然道:“这和马车有什么两样?”
“你看这里写了,轨道铺设之后,他们用皮革包裹车轮,严丝合缝,然后道路上再无阻碍,可以快速前进。
”
明堂众人也不太懂这些,若是杨霖还在,肯定会让他们试一试。
杨学发展的如此之快,被抬到了超过孔孟的地步,但是却还没有真正的有说服力的实物出现。
这场战争加上地震,成为了一个契机,前线巨大的物资需求刺激了后方的研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动力。
再有杨学在理论上和设施的支持,无数的校舍内,汇聚了那么多的匠人技师,明堂只是将这个提议稍加注意,回复了一句,很快就引起了重视。
大家有了主攻的方向,不久之后,这个方案被不断地改进。
白时中见状,将附近所有校舍的精英,集合到汴梁,凑到一块研究。
最后蔡京拍板,在纸上谈兵,多久都是白费。
允许这些人,在汴梁府到陈桥镇之间,铺设一条道路试验。
蔡京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威望在那摆着,白时中等人都是他的晚辈。
蔡京看人也准,心中笃定,根据杨霖一贯的表现,肯定会赞成此事。
很快朝廷就拍板决定,在积极寻求其他办法,发动河东地方官吏的前提下,在开封试验新式马车。
消息传开,举国各地的匠人,都有汇聚汴梁的想法。
无数人背着行囊,带着干粮,就踏上了这条道路。
不遗余力地嚷着落到实处的杨霖,终于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宋的风气。
银州,杨霖的府上。
捧着邸报的杨霖,看得十分入迷,宋江也拿着一份,对此不以为然。
“少宰,白相此番有些失算了,这次的运输眼见是迫在眉睫,靠这些人显然是赶不上了。
朝廷不集中人力物力,开辟河东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