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现在可以卖东西了吗?”
“谁知道还会不会不会再变呢!现在赚得再多,等上面风一变,人可就遭殃了!”
“说得也是!”
“不过,听说里面的东西是真便宜,还不用票,咱不敢卖,还不能买么?反正大家伙一起去买的,出事大家一起担!”
“真的便宜?”
“说是这么说的,等剪彩仪式结束,咱进去不就知道了?”
“那我也凑凑热闹!”
……
刘从江发了个简短的发言之后就开始剪彩。
报社的记者特别有眼力见儿,剪的时候,还拍了个特写,第二天这事就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配合的还有那洋洋洒洒的文章,全是正面报道,这些店的生意空前火爆。
因为这个独家宣传让她的店迈出了第一步。
剩下的就是管理工作了。
这事情,柳三妹都是交给各个店长的,她每天只要看看流水即可。
说实话,她也是不懂管理的,不过,这年代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可用。
国企的那些人才也不可能放着体面的工作不要,到她这样的私企来混。
等再过两年,国营工厂一个个倒闭,工人都混不下去的时候,她到时候再招些人才会容易很多。
一个月后,柳三妹的生意就趋于稳定了。
每天她的营业收入都能达到一万多,毛利大概百分之四十左右,按照她的股份,她也可以得到两千四百块钱,一个月就是七万多的收入。
在这年代绝对是全国首富级别的了。
杂货店和包子店的生意她经营得有条不紊。
除了周末去巡视以外,她每天都是待在学校里。
过着图书馆,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和她一起的还有王思敏,她学习比柳三妹更刻苦。
几乎每天都是在五点前起床,然后是洗漱,吃饭。
六点准时到图书馆报道,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别人看到刘英红做生意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