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1章

首页
    ”普遍而有代表性多了。

     这微妙的停顿还有调皮的笑意,林晏知道她指的是什么,想绷起脸,到底没绷住,笑了。

     沈韶光轻咳一声,“若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呢,这样的凶谶流言也不容易流传起来,就如种子种到沙土里,它不长啊。

    ” 想到自己对着的是京兆少尹,沈韶光打了个补丁,“自然,如今是国泰民安的,只是这风雨上嘛,就有些不那么调顺了,故而这凶谶的种子也就发了芽。

    有心之人再浇浇水,施施肥,便成了现在的样子。

    ” 林晏不以为忤,轻声道:“不管如何,人心不安,流言纷纷,总是我们的不是。

    ” 沈韶光看他一眼,不诿过,不饰非,林少尹倒是位有担当的官员。

     他这样的态度,值得报以更大的尊重。

    沈韶光认真地道:“去岁天旱,免除春税后,京畿民心安定不少。

    ”送鱼来的曲大郎就曾说过这一点。

     “后面的虑囚平狱、宫里减膳食蔬、放出宫女,与这谣言凶谶目的相反,方法却相似打的是平定民心的‘舆论战’。

    ”沈韶光挑眉,“不知去岁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谣言?” 林晏点头。

     这就更坐实了流言是有心人操控的事,“其实除了这反向舆论战,不知朝中诸公想没想过,将‘谶语’之事,公之于众,解释各种异像,而不是以一种‘吉谶’,掩盖对抗另一种‘凶谶’。

    ” 林晏思索片刻,神情也越发庄重严肃起来,“愿闻其详。

    ” 沈韶光始终带着她后世的影子,简要地说,她的观点就是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辟谣机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有使民众知之了,方不会再受这些无稽谣言的困扰。

    ”沈韶光最后给自己找了个理论依据。

     林晏注视着沈绍光,从汉魏两晋始,大多数儒者便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派,认为“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①,民众但听号令而行即可,却无需使其知号令之用意。

    林晏第一次在书院听明诚先生讲到中间断开的这种句读时,颇有震耳发聩之感,没想到会再从一个小娘子口中听到。

     沈韶光反倒笑了,轻叹一口气:“儿是有些想当然了,这不是十年八载,甚至一朝一世可成功的,恐怕”沈韶光抿抿嘴,没再继续说。

    刚才光图自己说得高兴,民智的开启,是个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且如今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