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

首页
    周应川说,就是以后厂子赚的钱,他们都有百分之十。

     许塘很聪明,从他那次能看出何文让周应川做的账册是无用功就知道。

     他想了想,问,王老板为什么会突然给我们? 周应川跟他说:“因为我答应他,一年之内帮他赚回买下这个厂子欠银行的钱。

    ” 许塘问,那是多少钱? 这个周应川没跟他说了,他带着许塘的手去摸他在纸上画的地图,跟他说,申州是个很大的城市,是如今国内面向国际开放的几个前沿城市之一。

     那里的楼很高,医院里没有乡野大夫了,有很多厉害的医生,是知名学校研究生毕业的学生。

     许塘问,什么是研究生? 周应川说,是很高的学历,等你以后眼睛好了,我也供你读上去。

     从榆溪,到培江,再到申州,他们的少年时代就像一辆永远往前奔涌着、永不回头、也永不停歇的列车。

     那时年少的许塘也不知道他们究竟会开向何方,但大概有周应川在,他也从未感受过迷茫和慌张,以至于回望起来,那年寒冷的风声不再,只有彼此的心跳与体温,随着他们一同向前。

     第二十章申州(修) 许塘后来也想,如果说一个人性格的最终定版有先天和后天两面,那么他性格里那些被封印在阁楼里的小恶魔,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申州时期扑着翅膀飞出来的。

     毕竟在这里,他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碎银几两的生计发愁,甚至于周应川赚的钱,都也已经不能再用月来衡量。

     这一年,许塘慢慢褪去了稚气,周应川变得比从前更忙,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像个连轴转不停的陀螺,申州也冒出了许多新成立的服装公司,市场竞争很激烈。

     周应川他们的厂子主要做代加工,但周应川说只做代加工,他们的成本拼不过苏北和苏南更低廉的地皮和人工,他拿出一套联营的方案,说服王兆兴,成立了一家像模像样的服装公司,并且挂靠在了一个申州本土牌子下面。

     当时那个品牌派来的洽谈人是特区来的,有点看不上他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公司,拿的架子也大,酒局上多少有点不给面子,王兆兴往祖上翻也是北方汉子,有点恼了,周应川一杯接一杯的喝,最后还是谈下来了。

     事实证明他们这步棋绝对走对了,年初,中央在申州发表了重要讲话,点出申州是国内发展的王牌,完全有能力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