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就是不要交了,不光今年不交,明年也不交,往后都不要交了。
连学校老师都说这事儿,他们的父辈,也都是农民。
老师们在办公室谈论国家政策,看报纸,明月去送作业会听那么一嘴。
她问了几遍想确认这事,代老师笑了:“李明月,你还操着国家的心呐?”
明月想,不交公粮是大事,跟她李明月有关着呢,跟全国每个种地的农民都有关,她是农民的后代,自然关心。
可她要中考了,重点班非常紧张,争分夺秒。
下了晚自习,到寝室点蜡烛继续学。
明月几乎不回家,杨金凤也不让,她卖豆腐,骑着三轮一边卖一边就到了乌有镇,给明月送钱,送吃的。
李秋屿又给她寄了新的学习资料,通过一次电话,问她近况。
明月这下没功夫迷惘了,也没那么迷惘,她记得他的话,也看见许多事,明白只有念书才能改变命运,不管改成什么样,改了再说,她脑子里不再有打工这一项。
大概从三四月份开始,明月便稳居第一,她不偏科,很均匀,她擅于总结,发现规律,每次考试也不紧张,心理素质很好。
她是全校关注的尖子生,老师们私下说,李明月能去市重点也未可知。
如果她中考出色,镇政府和学校都会奖励她,这很诱人,钱实在太难挣了,一块钱都相当难!同学们的压力都很大,很熬人,明月吃惯了苦,觉得跟干农活比,念书是轻松的,一想到奖励的事,就更谈不上苦。
最后一次联考,她总分很高,已经挤进全县前五十,上最好的县高都不再是问题。
老师们很激动,分析着她每科成绩,明月念初一时个子小小的,人又瘦,成绩中上,她这样的不算起眼,如今突然发力,代老师说她是后劲足的那类学生。
同学们说她有宝典,就是李秋屿寄给她的试题,她有一位资助人,慢慢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了,十分羡慕,他们也需要一个李秋屿。
临近中考,重点班的一些学生伙食变得好起来,多是家底厚些的,会在食堂买老母鸡汤。
越是学习紧张,他们的肚子就越觉得缺油水,精神上也格外贫瘠,一本课外书,在许多手里几乎传疯,又不舍得单独花时间看,趁着上厕所、或者晚上洗脚时快速那么几眼。
明月也不例外,他们像是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