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有点小雨。
庄园正门的白色碎石路还带着潮意,水痕渗进石缝,浅浅泛光。
沉时安一早就出门了,佣人上早餐的时候将几封学院投递的信件和一只墨绿色硬卡信封摆在桌角。
沉纪雯接过时没在意,随手撕开那只封口略厚的信封,发现里面是一张讲座邀请函。
卡片正中写着:
《公法与国家裁量权的边界:理论与判例的再审思》
主讲人:d.g.
arlen
时间:5月12日,周四晚七点整
地点:博德利图书馆侧厅(需凭预约通行标签入场)
她原本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读到主讲人那行时,指尖忽地顿住。
那是d.g.
arlen。
牛津最资深的行政法与宪制法教授之一。
十年前曾担任英国上议院法律委员会顾问,后来隐退学术界,公开露面极少。
她从大一就开始读他的判例笔记和论文讲义,几乎把那几篇核心文献读到能默背条目。
她放下茶杯,又将卡片翻过来一看,背后贴了一小条半透明的通行标签,上面印着她的全名,还有座位编号。
不是学院公开发布的活动,极可能是只对特邀对象开放的封闭讲座。
沉纪雯怔了几秒。
她不记得自己报过名。
但一眼就知道,这是她绝不会错过的讲座。
她将卡片收回信封,继续翻看其他信件。
一整个白天都无事。
她在书房看了两篇论文,傍晚便套上风衣驱车前往城中心。
图书馆位于赫特福德书院侧边,雨刚停,外墙还带着未干的痕迹。
她报上名,出示卡片,被接待员引入一间不大的厅室。
讲座准时开始。
arlen教授坐在台前长椅上,身形瘦削,讲话慢,语调却沉稳。
没有稿子和投影,只有一堆论文和讲义。
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国家裁量权的边界变化,用实例、用制度逻辑,一层一层剥开那些她曾以为早已熟透的概念。
整场只有叁十余位听众,前排大多是研究生与少数导师。
沉纪雯坐在第五排,没动一口水,手里的笔记记了满满几页。
直到讲座接近尾声,arlen翻到最后一页讲义,说了一句:“感谢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