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

首页
    母性而向父性妥协和委曲求全。

     这样看起来很玄,但是,不得不说,人们有时的一些身体症状都是源于心理的忧伤和压抑。

     所以,仅靠心灵治愈某些身体疾病也并非“玄玄乎乎”。

     所以,当某个有心理隐疾的男孩明白这个心理机制后,他就能以“勇往直前、不怕死”的勇气与阳刚,克服对父亲衰老地伤感,无所畏惧地追求应得的快乐。

     似乎自己的阳刚与勇气,也能给父亲带来活力…… 而这种阳刚与勇气,竟是源于父亲曾经对他的“勇气训练”的记忆。

     这种“勇气训练”的记忆,正好取代了他对父亲衰老的罪责。

     请原谅如此繁琐的分析。

     但正因为人们对心理症状的本质了解太少,只能停留于千篇一律的解释中。

     才会铁定地认为自己无法克服心灵的某些痛苦。

     晦涩的分析或许会给您带来一时的头昏脑胀,但或许对症状的缓解、消失会更持久些。

     回到主题。

     即便暂时不能做到完全回归无意识,也是无甚妨碍的。

     他暂时还需要从心理分析者那里获得有意识、有逻辑的安全感,就要承认这种安全感。

     因为他还只是用逻辑思维意识到这种本源安全感的重要性和隐藏的快乐. 但并非完全、真正地享受这种本源安全感所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迟早一日总会回归无意识的。

     否定了这种安全感,虽然可以排除心理分析者(提醒者)的影响,但同时也否定了母亲赋予他的天生安全感。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人对弗洛伊德那些性欲期的理论总是抱排斥态度。

     原因就是不够精确,不能被科学严格证明。

     但对于“患者”,以至所有人来说,最重要的只是那种朦胧的、无意识的感觉,有意地精确证明都是无关宏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母亲给予孩子的先天安全感与快乐。

    是世上独一无二且最高的快乐。

     这种安全感和快乐本来是潜意识的,不言而喻的。

     但一旦变成了有意识的,最高的安全感和快乐就会变得教条化,逻辑化、严密的秩序化。

     因为意识大多是来自外界的教育所得。

     所以,逻辑化就会变得异常快乐和有成就感,使患者无法割舍。

     所以,要让本来属于潜意识的安全感和快乐重归潜意识,而让潜意识中晦涩的症状意识化。

     这就是潜意识和意识的整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