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节 从理论转向记忆

首页
    。

    不管科技有多发达,也不能将逝者复活。

    即便是克隆术,也无法复制意识。

     但是唯一有一样东西可以将逝者复活——记忆。

    即便逝者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记忆就像是一部永久的摄像机),记忆也可以还原他生前的样子。

     这是否说明,人的记忆是上天赋予的最高灵性呢?不容撼动、可以重生的呢? 科技办不到的,记忆可以办到。

    即便是克隆术,也无法复制你的记忆。

    你的就是你的,任何人都不可撼动。

     所以,心理健康也应如此。

    任何消损的东西,科技无法完全还原,除了记忆。

     所以,迷失的健康自我,也一样可以用记忆还原。

     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患者加强回忆最早时期的最健康状态。

    因为那是他的根基,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根基。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表面陈述,到底记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大家的先天感觉应该能够知晓. 可以这样说:在人格方面,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敢妄称老师. 所以,接下来的篇章,就是把复杂的心理症状、理论化的心理分析还原为患者曾经真实的生活经历;具体来说,是与父母有关的生活经历。

     没错,前面的例子无不围绕和父母生活经历展开。

     但都是在心理分析者的引导下挖掘,患者只是为疾病和父母的逻辑联系而感觉到豁然开朗。

     从前对疾病的困惑与茫然似乎已荡然无存。

     混乱的人生终于得以理顺。

     但是,他依然无法自主。

     因为这一切都是借助心理分析者的力量。

     就像一个人听到一个怪声,很害怕。

     这时有位长者告诉他,这只是蛙声。

     他的恐惧立刻烟消云散。

     似乎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不需要再讨论。

     但事实并非如此。

     长者为他解释怪声的来源,只是消除了他此次的恐惧。

     等到下一次新的未知因素产生,他又会恐惧,而又需要长者再次解释。

     心理分析也是如此。

     所以,要消除心理分析者的影响,让患者自己理解恐惧的来源,才能真正消除症状。

     没错,前面说过,心理分析者即患者父母的影子。

     患者应该能够将心理分析者的理论融会贯通,吸收为自己的。

     就像孩子吸收父母的因素一般。

     但是,父母和心理分析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等同。

     因为,父母是不会像心理分析师那样有条理和逻辑地帮他解决恐惧和焦虑。

     所以,父母和心理分析者在患者心中并未完全融合。

     现在要阐述的,是更深层的父母关系,会渐渐地把心理分析者的影响消于无形之中。

     只剩下父母的声音。

     现在,就每种症状与不良情绪,与父母经历一一对应起来。

     就某例而言,某抑郁强迫症患者s男子,经过长久地深层心理分析后,已感觉自己再无任何心理问题。

     但是,当现实中突然出现一个如“科学家研究,抑郁症来源于人脑中xx成份……” 他会瞬间感觉心理分析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似乎反复多次深入内心的心理分析,在一份科学报告下,再无任何价值。

    他又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中。

     通过上面简单的阐述,大家应该知道了:这应该是他对科学家的过分崇拜和妥协所导致。

     这可以从他读书时期的心理状态看出。

     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对老师的严厉毫无抵抗力。

     老师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决定他的意识和行为。

     也就是常人所说的“乖学生”。

     只不过他这种乖巧太过了,遵守纪律到完全失去了本能的冲劲。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老师权威的妥协毫无减弱的迹像。

     老师批评他笨、智力低下、反应迟钝,他也只能全盘接受。

     仿佛这些字眼就像永远的铬印,封印了他本能的创造力和智慧。

     他对老师的负面评论几乎已无免疫力。

     尤其是在理科方面。

     因为他文科成绩较好;理科成绩很差。

     正如老师所说的:反应迟钝、智力低下。

     无论他怎么努力地去听课,温习,也总是跟不上老师和一些理科优生的步伐。

     仿佛“反应迟钝”的评论已成宿命。

     这样越来越造成他的自卑,总觉得在理科优生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他的生活中似乎除了学习,再无其他。

     学习上的劣势,已经影响到他整个人。

     他会渐渐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的心智不健全。

     甚至他在每次考试时,都会宿命般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发生意外,考不出预料的成绩。

    不管他事先准备得有多充分,多有把握。

     即使事实证明他考到了预期的成绩,下一次他依然保持这种无故怀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