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节 记忆的倒流与填充

首页
    说话. 所以,患者在抵抗疾病失败后,有时会产生一种懊恼与自暴自弃的渴望情绪:“让疾病再来一次吧!我倒要看看你到底能把我怎么样?“ 但疾病却偏偏不出现. 原因就是:症状就是他缺失的那部分自我,发生后,记忆就填充了,没有了空洞.他再去“召唤“,症状也不会流动,出现在他面前. 只会造成他忽略当下的正常快乐,然后留下新的空洞.等到下一次,新的记忆再来弥补这个新的空洞,引发症状. 总言之:许多患者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发病的时候才是正常的,发病了就变得不正常. 其实正好是相反的. 因为他所坚持的“正常“,只是一种非常妥协的、退缩的快乐. 就比如说:一个男子害怕一个凶恶的人,那人总是有事没事要凶别人几句. 有一天,这位男子因有事,要去面对那个凶人. 心中一直恐慌,害怕被那凶人骂. 而当他面对凶人后,那人竟没有骂他,使得他乐不可支. 可见他的快乐是如此的低廉. 骂人明明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毫不相干,他也无法摆脱. 要不然,在面对凶人之前,他不会牺牲当下的正常快乐而去提心吊胆. 对待心理疾病也是如此. 患者所认为的“正常“,也是这种极其妥协的快乐. 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苟且的,心理疾病永远都不会离开他,因为已经在他们心中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害怕疾病,就等于害怕挨骂. 其实挨骂不应去逃避,因为那是别人的错. 为了要逃避,他才会牺牲当下许多很常态的快乐,一直提心吊胆. 挨骂和疾病其实就是在不断提醒他:他缺少了一种面对打击,依然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勇气. 只有具备这种勇气,快乐才是无处不在的. 否则,快乐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极其苛刻. 这也是抑郁症病人缺少快乐的原因. 但并非根源. 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勇气并非说说就有,一定要他自己恢复这种记忆. 就像他们不敢贸然反击那些凶人一样. 因为在遥远的过去,他的人格已向那些严厉的人妥协并融合,反击他们就等于反击自己.(这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述) 还有一种属于心理疾患者,或者一部分普通人的顾虑: 他们在了解了改变自己的方法和必要性后,特别担心那些熟悉他的朋友无法接受. 这个时候,也许大多数人,包括心理医生都会这样教导:“都已经明白了改变自己的方法,怎么还顾虑那么多?别人的看法有什么重要呢?不要管他!要为自己而活!“ 这或许是一个激励的建议,但并非心理分析所坚持的. 心理分析会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本能的方式告诉他:“他们已经被迫接受你了.你以前在朋友面前经常无意识地犯错,难道不是你潜意识所想吗?现在,你的朋友还不是你朋友吗?现在的改变,不过是和以前的犯错统一罢了.“ 明白了这个机制,可以说,所有复杂晦涩的症状都理成了通畅的逻辑思维;而再也不会造成思维错乱、失常。

     接下来,患者自然就能脱离心理分析;回归现实;正常生活。

     现实中复杂多样的暗示再也不能轻易诱发曾经的患者生病。

     但是,还可能存在一种很隐秘的挑战——也是最后的、唯一的挑战。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