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二八回 论人才与取才

首页
    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

    毋为戎,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亡而送,是诈忠也。

    ”《春秋左氏传》曰:“崔杼弑齐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为己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

    ”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窃观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处之衡轴,为任重矣。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

    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

    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

    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

    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

    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

    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

    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则君开一源,下生百端之变,无不乱者也。

    《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

    《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然则古人之震怒,将以惩恶,当今之威罚,所以长奸。

    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汤之事也。

    《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 “遂知致治之本,惟在于审。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

    ’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

    ’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县令既众,不可皆贤,若每州得良吏以代天子守牧一方,则合境苏息。

    天下州牧者悉称圣意,则孤王可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虑不安。

    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迁擢为将相,必先试以临人,或从二千石入为丞相及司徒、太尉者。

    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牧府、县令,遂轻其选。

    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古来州牧者及诸小京官五品已上,皆可各举一人以为士,然,比及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

    如何可获善人?” “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

    孤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 “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

    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

    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 “遂孤定人臣之行,有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