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4章

首页
    上。

     “你的父亲,被主公派往常山国募兵了。

    你要是同去,我会帮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约,我会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样,侍奉他的家人。

    ” 年仅十二岁的曹丕谢过县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带着亲卫继续往北追赶,终于在中山国追上了曹操。

     彼时的曹操在南阳失去了信赖的谋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后的建议,来到冀州,却碰上了本应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丝喜悦没有,全是震惊。

     曹丕将兄长、夏侯兄弟阵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

     曹操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大雪落下,他鬓边雪白,前路如同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亲身边,诗书礼乐一样不曾落下,他接过诗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 曹操在诗作最后提及的《东山》,是《诗经》中的一篇,以周公旦东征凯旋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军之苦,抒发战争的悲凉和压抑。

     但现在,曹操让他将其作为书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战书,是对敌人明晃晃的威胁。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劝降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

     根据荀攸遗策,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必有一战,这是曹班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她挟天子后最为成功的一次阳谋,于曹班而言,此战若是公孙瓒胜,她自然可以坐收渔利,若是袁绍胜,她从兖州发兵,也能乘虚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获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孙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敌人是袁绍,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绍之间,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从这场乱局中获利,就要站在终点往回看。

     曹操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壮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弱敌人。

     曹操最大的敌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绍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帮助袁绍,但万万不能卷入主战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