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林栋海先生带领着一众同事、学生,成立了他的个人研究室,并秘密启动并开展了当时的绝密研究项目《移星》计划。
并在历经了五年的不懈努力?后,成功创造出了第一代成果,一台重达近百万吨的重型机器。
林栋海研究员选用?他本人民?族的一种神话传说物种为这台机器命名,他叫它?‘应龙’。
”
“在‘应龙’面世之后,我们的星际移民?就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每当‘应龙’启动时,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能?够影响一颗总质量超过60万亿亿吨的星球的运行轨迹。
”在说到这里时,洛索斯.科伊年轻的脸上微微泛起红晕,双目晶亮:“真是?了不起的发明!以人类微尘之躯撼动广袤无垠星球之广,实在是?让如我等之类平凡之人难以想象的壮举!”
“在‘应龙’的帮助下?,人类的《移星计划》项目最终大获成功。
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学者们齐聚一堂,精诚合作?,组成了一个特殊小组。
在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的测量、评估和环境模拟后,他们选取了一颗适宜的、新的行星,启用?‘应龙’分别?调整了这颗行星自转转速、公转方向,以及进行了轻度的位移,耗时8年,最终在联邦208年成功使这颗星球的地表环境达到了符合宜居标准,使它?成为了人类的第三颗移民?试行星。
再一次的,了不起的伟业!”
“而这时候成立的这个‘特殊小组’,就是?后来的我们著名的[宇宙观测厅]的雏形。
”洛索斯.科伊长出一口?气,转头接触到苏和的目光,有些赧然地笑道:“抱歉,我是?不是?有点太激动了?”
“没有。
”苏和轻轻摇头,“确实是?了不起的伟业。
我从没有听过这些……确实是?让人心潮澎湃。
”
那仿佛是一种特别的、难以言喻的光辉,似乎仅在口?口?相传之间就能?够惠及每一个阅读或倾听事迹的后人,哪怕她出生在最偏远而荒芜的流亡星地表,也仿佛在听到这些过往时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奇异的力?量,迸发于心间,涌动于血液,汇聚于头顶。
心潮澎湃,是?的,心潮澎湃。
“这就是?一个文明的力?量。
”二号说,“你正置身?其中。
去?了解它?吧,苏和。
”
苏和说:“我会的。
”
很快,洛索斯.科伊继续了他的讲述:“马克.里夫研究员是林栋海先生的关门弟子,也被认为是?林栋海先生为数不多的门徒之中最为富有能?力?的一位。
林栋海先生一生没有子女,在联邦217年于家中病逝后,他名下的研究所就归属到了学生马克.里夫手中。
事实证明,马克.里夫先生也确实天赋绝伦、才华横溢,在时年三十二岁、接手研究所的一年后,他便宣布创造出了新的‘撼星’机器,他将其称为‘阿波罗一号’。
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陆续推出了‘阿波罗二号’、‘阿波罗三号’、‘四号’…共六台机器。
”
“在这六台机器的共同运作?下?,力?量要远强于曾经林栋海老先生创造的‘应龙’,能?够直接地将一颗星球高速地推离原有的位置。
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撼星者’们。
”洛索斯.科伊说道,“但我依旧认为,它?们明显脱胎于林栋海研究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