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5章

首页
    秋华年告诉任夙音,从今年下半年起,无处可去的孩子可以送到天津去读书。

     旁听的闵乐逸好奇地问,“华哥儿你要在天津做什么?这些孩子就算读几年书,也很难考中功名啊。

    ” 科举一途无比艰难,别说举人或进士,就连秀才都不是那么好考的,有些人考到五十岁都不一定能中举,对举目无亲的流浪儿来说,走这条路简直是天方夜谭。

     秋华年笑道,“读书又不只是为了科举,除了男孩,还有女孩和哥儿呢。

    放心,我心里有数。

    ” 闵乐逸更加好奇了,缠着秋华年问东问西,一定要他说出个所以然来。

     秋华年伸出两根手指,“首先,读书使人明理,哪怕不考虑功利性,让孩子们读两年书再去讨生活,也要比心盲眼瞎一辈子强。

    而这些孩子中确实聪明有读书天赋的,除了科举也还有另外两条路可走。

    ” “什么什么?” “第一条是做研究,无论是医学、农学、算学、工学还是其他学问,只要他们有天赋且愿意深入研究,我都会支持到底。

    ” 闵乐逸听得似懂非懂,秋华年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科举用不上,但需要读书才能去做的,不过好像不是很必要。

     秋华年举例,“比如从海外传来的西洋钟,论原材料其实并不算多值钱,但一座比相同大小的黄金还要昂贵,这是因为大裕无人会造。

    如果有人研究出西洋钟的造法,大裕就能有更多人家用上平价的钟表了。

    ” 听完这个例子,闵乐逸终于明白了一些,“这样秋记六陈就又能大赚一笔了吧,不愧是华哥儿。

    ” 秋华年笑了笑,没有继续深讲。

    培养研究人才获得的一些成果确实可以反哺到秋记六陈的生意,但这并非秋华年的主要意图。

     如今这个时空的人大多还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力量,不过等到一切成熟,不可逆转的浪潮真正袭来时,再回头看,一定会有许多人恍然大悟。

     闵乐逸把秋华年伸出的手指按下去一个,“还有一条路呢?” 秋华年没有卖关子,“还有一条,是出海出国。

    ” 裕朝开始频繁地与海外诸国来往,势必要派人前往海外之地,维护本国利益,紧跟世界发展。

    但用经史典籍选拔出的科举出身的官员,许多并不擅长外交,不会外国语言,遇到文化冲突与意外未必能灵活变通。

     秋华年想从零开始有目的性地培养一批外交人才,以备未来之需。

    别的且不说,栖梧青君如果真的从大食国手中买下一大片属于大裕的土地,除了移民平民过去,肯定还要派军队驻守,派人去管理,这都需要大量人才。

     普通人可能舍不得亲友与家乡,不愿前往海外,但对漂泊零落的流浪孩子而言,这却是一个全新的未来。

    尤其是对一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