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6章

首页
    是在贵族中的受欢迎程度,棉布远远比不上丝绸。

     楚溪客整个傻掉了。

     他一心想着把棉纺厂做大做强,怎么就忽略了产品定位?! 一千亩地,二十万斤棉花,难不成要砸手里了?! 第147章 平川棉纺厂前面挂的是“平川”的名号,就说明是官办工厂,从筹备到运营都分给了工部负责,钟离东曦作为户部代理尚书,为了避嫌,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

     因此,直到这时候才看出问题。

     至于工部的大佬们为什么没提出来,归根到底是因为,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他们对楚溪客盲目信任,觉得平川王殿下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结果就是…… 楚溪客这次失误了。

     他一心想着把棉纺厂做大做强,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消费结构。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掌握在极少的一批人手里,这些人更愿意花高价购买更加珍贵的丝绸或绣品,而不会瞧上平平无奇的棉布。

     就算一开始因为新奇买上一些,等到发现棉布远远没有丝绸带来的“高奢”效应之后,很快就会果断收手。

     至于普通阶层的平民,更倾向于保守消费,他们更愿意把钱用来购买粮食、土地或房屋,而不是花上数倍于麻布的钱去买棉布。

     那么,棉布不能像麻布一样便宜卖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

     楚溪客投入的成本太大了,根本没办法降低棉布的价钱。

    就算他不做布匹,改成棉被或棉衣,道理也是一样的。

     贵族阶层更愿意选择彰显身份的丝绵或裘皮,而普通民众抓一把柳絮或木棉就能过冬,棉衣棉被夹在中间,还是高不成低不就。

     这件事,对楚溪客来说就是个教训。

     倘若他可以再谨慎些,多征求一下姜纾和钟离东曦的意见,而不是仗着国库有钱了就一掷千金,也就不会有此刻的窘境了。

     这个教训着实有点大了。

     因为,棉纺厂关系到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得失成败,而是府库第四季度的进项,是棉纺厂几百名员工的收入,甚至还有整个平川城第一产业要走的路线。

     如果棉纺厂不能赚钱,平川城大力发展棉花种植的计划将成为一个笑话。

     楚溪客前所未有的沮丧。

     钟离东曦并非提出问题之后就坐视不理了,他没有空口白牙地安慰楚溪客,而是不动声色地想办法。

     富人阶层喜欢丝绸,无非就是看中丝绸带来的“品牌溢价”,倘若棉布制品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愁卖出高价了。

     循着这个思路,钟离东曦找来大批民间染工,试图把普通的白棉布染成各种好看的颜色。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