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稻子居然没有稻芒!”
“这几棵穗子尤其大,甚至超过原本的稻种了!”
“再看这几棵,颗粒虽小,却粒粒饱满,真要算下来恐怕不比江南的产量低。
”
“……”
一个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从农把式的口中说出。
楚溪客提着的心便一点点放了下来。
这说明,他们走的路子是对的。
占城稻可以在平川存活,而且和本地野生稻自然杂交后的稻穗中不乏优良品种。
不光楚溪客,那些跟着他忙碌了好几个月的司农管官和屯田兵们个个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不用楚溪客提醒,他们就自发地把不同品质的稻种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
无芒的、饱满的、高产的那一批自然要留作种子,品质低的那些也不浪费,依着楚溪客的意思就是――
“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当然要亲口尝一尝啦!”
不过,在吃进嘴里之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是脱粒。
传统的脱粒方式就是在一个斜放的木板上摔,或者用一个很长的、造型类似双节棍的工具用力敲打,废了老大劲,最后还是会有很多谷粒留在穗子上。
珍惜粮食的百姓们还要用手一粒粒摘下来。
种植水稻的地域这个时节常常下雨,晴朗的天气就那么几日,如果不尽快脱粒、尽快晾晒,好不容易收下来的稻谷八成就要发霉了。
所以,改良脱粒机是关键。
好在,楚溪客未雨绸缪,早在去年商队刚刚出发去寻找占城稻的时候,他就叫工匠把脱粒机给研究出来了。
也是为了求个好兆头吧!
楚溪客自己不太信这些,但是,为了让商队平安回来,他把能做的都做了。
暑假时,楚溪客在历史科技博物馆做过志愿者,专门负责给前来参观的小学